7旬翁沒喝酒沒B肝卻肝纖維化 元凶是「自體免疫性肝炎」

2021/9/29
A- A+

75歲黃先生因全身倦怠合併皮膚泛黃而就診。抽血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,GPT 1263 u/L, GOT 1180 u/L,黃疸指數T-bilirubin 8.2 mg/dL,超音波檢查顯示有肝纖維化且無膽結石或膽道阻塞之相關徵象,診斷為慢性肝炎急性發作併肝功能代償不全。相關病史及檢查確認其沒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肝,平時也沒有服用藥物或飲酒,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發現黃先生其實是罹患了「自體免疫性肝炎」。後續接受類固醇(steroid)及抗排斥藥物(azathioprine)治療後,肝功能恢復正常。


「自體免疫性肝炎」是因為免疫系統產生攻擊自己肝細胞的抗體,導致肝臟發炎,肝指數因而升高。


造成肝臟發炎的原因很多,常見的有B、C型病毒性肝炎、脂肪肝、藥物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,若排除上述原因,且肝功能已持續一段時間異常,就要考慮是否有自體免疫性肝炎。當醫師懷疑病人可能罹患自體免疫性肝炎時,第一步通常會先替病人安排抽血檢查,確認是否有特定的自體免疫抗體,另外會搭配肝臟病理組織切片,加強診斷的正確性。


自體免疫性肝炎,治療需要類固醇(steroid)甚至是抗排斥藥物(azathioprine),用來抑制體內的免疫系統,避免自體抗體一直攻擊肝臟細胞,減緩肝臟發炎反應。


自體免疫性肝炎患者日常生活上,與其他肝炎患者一樣,作息要正常,不要熬夜,飲食儘量均衡、新鮮自然,少吃化學加工、醃製或煙燻食品,不要飲酒或抽菸,避免隨意使用非醫師處方用藥(包括保健食品、偏方或草藥)。最重要還要定期追蹤,包括抽血驗肝功能與腹部超音波檢查。

喜歡這則文章嗎?立即分享